□李妹妍
日前,《2023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对全国建制镇综合实力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发布了全国千强镇榜单。广东共有112个镇入选2023年全国千强镇,数量居全国第三。
从这份千强镇榜单,不难看出当前广东镇域发展的大致轮廓:从入围总数来看,广东仅次于江苏、浙江,且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千亿镇的省份,可以说是处于第一梯队;从全省分布来看,入围的112个镇中,位于珠三角的有104个,占比超过90%,一大批专业镇特色镇发展崛起的趋势明显,而位于粤东粤西粤北的仅8个,不管是总数还是排名与珠三角都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的短板转为潜力板迫在眉睫。
由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内在逻辑: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加快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当中,乡镇一头连着县城、一头连着农村,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可以说,在全省超过一千座建制镇的可观规模下,激活“镇能量”,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是广东答好“百千万工程”答卷的关键所在。
激活“镇能量”,首先要“环境美”,打造一批美丽圩镇。“百千万工程”对乡镇的发展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由此,切实发挥好乡镇的节点和纽带作用,首先要立足“服务”二字,推进圩镇高品质建设。大到街道、河道、公园、农贸市场,小到垃圾站、下水道、房屋外立面,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都是推进圩镇高品质建设的发力点。
今年以来,以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为重要突破口,广东推动一批美丽圩镇建设。全省各乡镇对路网边、水岸边、街巷边等区域进行洁化、绿化、美化、文化,加强圩镇建筑风貌管控,深化乱搭乱建问题治理,推动圩镇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蝶变。与此同时,改造提升旧民居、旧街巷,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提升美丽圩镇的特色化品质化水平。数据显示,目前,广东1123个圩镇全部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其中348个圩镇进一步达到“示范圩镇标准”。美化了镇域环境,百姓成为第一受益人,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激活“镇能量”,还要“产业美”,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镇域振兴说到底,离不开产业振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逐步发展“一镇一品”的镇域经济,培育出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如今,各具特色的专业强镇折射出广东极具活力的经济势头。以稳坐“广东第一大镇”的佛山狮山镇为例,目前该镇拥有工业企业1.5万家左右,形成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新材料、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等6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
今年,广东提出要做大做强中心镇,突出发展一批区位优势较好、经济实力较强、未来潜力较大的中心镇,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力和县域发展的支撑力。与此同时,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专业镇联动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对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来说,这些政策的预期带动效益不言而喻:以产业转移为例,今年广东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市以及江门、肇庆、惠州市高标准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助推镇域经济进一步壮大。
当前镇域经济已挺进千亿时代,随着广东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镇域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起点上,广东激活“镇能量”,要“两手抓”:一手抓美丽圩镇,提升圩镇形象品质,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一手抓富民产业,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推动城镇经济持续增长。乘势而上,持之以恒,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镇定将成为南粤大地最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