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近年来,北京发生了几起因居民在绿化带、公园误采毒蘑菇导致中毒事件。11月24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毒蘑菇中毒死亡率高,它不仅长在农村,也见于城市绿化带、公园等地,靠肉眼难以辨别。他建议不要轻信民间辨别方法,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
2010年至2022年间毒蘑菇中毒占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数一半
李宁介绍,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包括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监测网络。2010年到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发生在家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有2万多起,占总事件的50%;发病人数8万多人,占到总数的大概25%;死亡人数1423人,占总的食源性疾病死亡人数的85%。
他表示,食源性疾病死亡病例都来自于家庭,在家庭经常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排在第一位是采食毒蘑菇中毒。因毒蘑菇中毒的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病例约占家庭总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50%左右。
生熟食品交叉储存可能出现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
会上,李宁还介绍,家庭经常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还有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排在前两位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原因是在家庭烹调过程中,做饭的时候生熟不分,生熟交叉污染或者储存不当所造成的。在家庭预防这类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好的做法就是一定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储存等。
酸汤子、泡发木耳浸泡过程中可能产生致死率高的米酵菌酸
李宁介绍,近五年,国内连续发生多起由酸汤子、河粉等发酵食品,以及泡发木耳引起的米酵菌酸中毒的事件。这些食品的制作特点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都需要长期浸泡,在浸泡过程中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就会产生米酵菌酸,容易引起中毒,对人体多脏器可以造成损害,致死率比较高。
因此,他表示,家庭如果制酸汤子等发酵食品时,首先要保证原料的安全性,比如酸汤子的玉米面原料不能被污染,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勤换水,保持生产过程清洁。同时低温储存,储存时间不能太长,一旦发现霉变了或者有异味,就不能食用。另外,泡发木耳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如果泡发过程中发现木耳发黏、有异味,就不要食用。